村网通总站 火留村 716122.nync.com 欢迎您!
中文名称
淳化县
外文名称
Chunhua County town
行政区类别
县
所属地区
陕西省咸阳市
下辖地区
7镇、1个街道
政府驻地
城关镇
电话区号
029
邮政区码
711200
地理位置
咸阳市北部
面 积
965平方公里
人 口
19.682万人(2015年)
方 言
中原官话-关中片(秦语)-邠州小片-淳化话
气候条件
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
著名景点
爷台山 关中大峡谷
车牌代码
陕D
收起
历史沿革
历史建制
原始社会,先民就在今淳化地区繁衍生息。夏、商、周三代,有云阳国邑。
商代的云阳氏在今淳化县北建妘氏国。那时的“国”指区域,如同一方。
西周,云阳地属豳国。春秋初期,云阳为秦踞有,战国时期,秦设云阳邑。“邑”当时是行政区域单位,相当县。
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),秦国自栎阳邑(今陕西临潼东北武屯镇)徙都咸阳,置三十一县,云阳县为其中之一,这是淳化历史上最早的设县。
西汉继秦建云阳县,秦汉两朝的云阳县城,就是今铁王镇凉武帝村一带遗存的甘泉宫故城。
三国魏明帝时,司马宣王(司马懿)辅政,取消云阳县,在云阳县旧地设抚夷护军(执掌中央军队的重要军事长官),司马宣王为护军将军。西晋元康元年(291),赵王司马伦取消护军,故“云阳县”归在池阳(今泾阳)县管辖。
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(487),在今泾阳县云阳镇(古称水冲城)另立云阳县。
三代、战国的云阳邑、秦汉的云阳县,名称源自县北有云蒙山(甘泉山),县置在山南(阳),因有云阳之称。
北宋淳化四年(993),于梨园镇(今淳化县城)建县,修复唐代梨园旧城为县城,以淳化年号为县名。淳化县 署初在县城北门内路西,堂名吏隐堂。
明洪武初年,知县楚桓移县署于南,即今淳化县人民政府及公安局一带。
清顺治元年(1644),淳化县直隶陕西布政使司。雍正三年(1725)改属邠州直隶州。
民国初(1911~1912),淳华县属秦陇复汉军政府和中华民国秦省军政府;民国2年(1913)属陕西道;民国3年(1914)属关中道;22年(1933)直属陕西省;25年(1936)属第七行政督察区;33年(1944)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;36年(1947)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;38年(1949)3月改属邠州府,后属邠州专员公署。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淳化县北部属陕甘宁边区。1933年4月~1934年2月,淳化县北部苏区,属陕甘边区照金根据地;1934年2月~1935年10月,分东西2区,西区谓赤水(既体现红色政权之意,又含三水部分境域而名),东区称淳耀(是为淳化、耀县两县地之合而名)。隶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。
建国以后
1949年2月24日全县县城解放,赤水县改为淳化县,属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辖。建国后1950年5月改属咸阳专区所辖,是年改属宝鸡专区,1957年复属咸阳专区;翌年12月并入三原县,原辖地划编为官庄、十里塬、方里、淳化4个公社;1961年9月复为淳化县,属咸阳专区(1970年6月改称咸阳地区);1983年10月撤咸阳地区成立地级咸阳市,淳化县为其辖。
2张
淳化县图册
2张
淳化县图册
地理位置
淳化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,咸阳市北部,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,地处东经108°18′—50′,北纬34°43′—35°03′。县城距西安市100公里、咸阳市76公里、三原县城45公里、耀县县城(经三原)92公里、泾阳县城46公里、礼泉县城(经咸阳)107公里、永寿县城146公里、彬县县城(经旬邑)115公里、旬邑县城75公里。
气候特点
气候属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。年平均气温9.8℃,1月平均气温一4.3℃,极端最低气温-21.3℃,7月平均气温23.1℃,极端最高气温39.4℃。平均年日照2372.7小时,年日均气温0℃以上持续时间269天,5℃以上持续时间220天。年平均作物 活跃生长期173天,无霜期183天。年平均降水量600.6毫米,7~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3%。极端降水量1964年最多822.6毫米,1977年最少409.5毫米。年 降水变率14%,很少出现涝灾,但旱灾却常发生。 灾害性天气有冰雹、霜冻、寒潮及 干热风等。[5]
行政区划
唐云阳县共辖20乡,今仅知金龟、平泉、古鼎、谷口4乡,余不详。金龟乡有梨园镇。
宋云阳县曾置11乡,后改为6乡,辖80村镇。方善乡在县东,辖18村;流金乡在县东南,辖12村;嵯峨乡在县北,辖18村;武康乡在县西,辖18村;青龙乡在县南,辖14村。金龟乡有梨园镇,县东10里有孟店镇。
宋淳化县辖金龟、平泉、古鼎、甘延、温丰、威远6乡。
明初县境广70里,袤70里,编户32里;明成化中复分三水县,编户18里。时有姜嫄镇、通润镇、石桥镇、官庄镇、泰颠镇、常实镇等6镇。
清代,编户6里。分别为:南阳里(今方里、夕阳、固贤一带),永集里(今石桥、米仓、南村一带),积义里(今城关、大店一带),向化里(今润镇、车坞一带),安土里(今十里塬、马家一带),怀德里(今官庄、北城堡一带)。共辖247村。
民国元年~11年(1912~1922)行政区划,仍沿清时里制。
民国12年~19年(1923~1930)分为3区。
民国22年(1933)春,改为3区14乡镇,351闾。
民国28年(1939),全县18乡镇编为6个乡镇,共辖30保。
1949年11月至1950年8月,淳化县设置8区51乡,辖154个行政村,444个自然村。1950年8月至1953年6月,淳化县编为6区45乡432个自然村。1953年6月至1956年2月,根据省调整区乡行政区划方案,结合当地具体情况,拨彬县龙高区的井村、兴桥、里村沟圈3乡归淳化县。将原淳化一、二、三区(老区)调整为4个区。共设置7区48乡465个自然村。
1958年12月,撤销淳化县,行政区域并入三原县。原淳化县划编为官庄、十里塬、方里、淳化4个人民公社,辖25个管区。其中,官庄、十里塬、方里3个公社辖区不变,原润镇、铁王、南村、石桥、城关5个公社合并为淳化人民公社。
1962年4月,划出秦河、铁王两社部分地区,成立安子哇公社,全县人民公社增加到19个。1962年11月,于边远地区新设方里、十里塬、铁王、官庄4个区工委,辖方里等13个公社。石桥、大店、车坞、城关、润镇、南村6个公社则直属县政府领导。19个公社共辖219个大队,797个生产队,765个自然村。
1984年10月,咸阳地区撤销,设咸阳市。淳化县属咸阳市辖县之一。当年的体制改革中,实行政社分设。将原18个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。
1992年,润镇乡甘南、甘北、甘东村合并为甘沟村。1993年4月,城关镇枣坪村第二村民小组撤销,成立枣坪居民委员会,隶属城关镇。
2001年11月,将原来黄甫乡并入胡家庙乡,安子哇乡并入秦河乡,北城堡乡并入十里塬乡,夕阳乡并入方里镇,南村乡并入城关镇。至此,原来的20个乡镇合并为10乡5镇。2005年10月,合村并村将原来的370个行政村合并为204个行政村。
2011年淳化县辖12镇:城关镇、官庄镇、马家镇、方里镇、润镇镇、胡家庙镇、十里塬镇、卜家镇、车坞镇、铁王镇、固贤镇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
人口概况
淳化县境域已有六千多年的人类生息史。
晋代始有人口记载。晋太康元年(280)有700户,0.348万人。
隋大业五年(609)有2.58万人。
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),为3.86万人。道光三年(1823),增至5.597万人。民国24年(1935)有5.27万人,26年(1937),为6.06万人。
1949年建国时,全县总人口为5.82万。
建国后,1982年,全县总人口14.85万人,比建国初增长1.55倍。至1996年,全县总入口17.94万,比1949年净增12.12万人,增加2.08倍,年均增加2578.7人。
淳化县辖5镇10乡204个行政村,总人口20.54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17.53万人。
民族
淳化县历史上曾为多民族聚居区。夏、商、周时,汉族即与戎狄杂居。汉武帝时,北方匈奴屡屡南侵,骚扰不止。汉元狩二年(前121),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,入击匈奴。是年,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后率众归汉,留居淳化县者众。魏晋、南北朝时期,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南下,匈奴、鲜卑皆有入居淳化境者。今安子哇、卜家、铁王、秦河等地为汉胡杂居区。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,鲜卑人又大量迁徙而至。鲜卑族王朝建都长安时,淳化县属西魏(535~557)和北周(577~581),甘泉亦为郊祀和避暑圣地。南宋时,淳化县地属金,不少金人来此执政。元灭金后,淳化县又为汉、蒙、回、金、鲜卑等民族杂居区。至朱元璋灭元,少数民族尽皆北迁,淳化县地为汉族聚居区。
唐贞元四年(788),回族分三次西迁。清时,淳化县胡家庙乡的那家、拜家等即是回族村落。同治五年(1866),回民起义失败后,那家、拜家回民随军流离,举族远徙。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,又有回民流落淳化县定居。建国后,1964年,全县回、满、蒙古族27人,其中回族18人,满族8人,蒙古族1人。1982年,全县回、满族35人,其中回族31人,满族4人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,淳化县有汉、回、满、壮4个民族。其中:汉族人口170864人,占99.98%;少数民族35人,占0.02%。少数民族中,回族21人,壮族12人,满族2人,均系建国后因工作调动、婚姻关系迁移而来,分布在城关、石桥、官庄、黄甫等乡镇。
地形地貌
淳化县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,地势北高南低,向南倾斜。海拔介于630~1809米之间,相对高差1200米左右。淳化县由北山区、南山区、东台地、西台地四大块组成,地貌以原梁沟壑为主,原地与山地之比约8:2。县境南缘有嵯峨山、北仲山,属奥陶纪石灰基岩所形成的土石山地,土层较薄,基岩裸露较多,海拔在1000~1599米之间;北缘有黄花山、凤凰山、爷台山,属子午岭山地南端余脉,土壤下部为三叠纪砂页岩,上覆厚薄不等的黄土,海拔在1300~1809米之间。南北山峦中间是广阔的黄土高原沟壑区。总括全县地貌类型,则可归纳为“一山、一丘、五原、三沟”,原面大而山地少,沟谷多而水流小。
自然资源
土地资源
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),始设云阳县,辖境域约为今县地。以后至唐代,随着政区变更,扩缩不定。明代以后基本稳定。
明隆庆,淳化县有夏地1763.24顷,秋地1224.003顷,夏秋地共2987.243顷(折合29.8万亩)。
清康熙八年(1669),有耕地32.7万亩。十年(1671),有耕地52.7万亩。
民国30年(1941),荒芜耕地达4万亩。至1949年,全县土地面积147.57万亩,其中耕地70.5万亩,人均12.11亩。
建国后,先后进行过4次土地资源调查。
1950~1953年查田定产,逐块丈量土地,全县有耕地74.83万亩。
1980~1981年区划调查,全县土地面积983.81平方公里(147.57万亩),其中耕地69.22万亩,人均占有耕地4.9亩。
1989~1992年土地资源详查,全县土地面积976.7平方公里(146.41万亩),其中耕地64.13万亩。
1995年,对全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变更调查,总面积146.41046万亩(976.057平方公里)。其中耕地43.75万亩。
水资源
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组成,年平均总量为9890万立方米。冶峪河是淳化县主要河流,流经县城。地下水无色、无味、无臭、透明,水温14—24℃。矿泉水资源,境内有多处。主要有御泉、甘泉和马路泉等,而以汉御泉最为驰名,可谓千年流饮。此泉是汉高祖刘邦御封之泉水,位于县西胡家庙乡黄甫镇御泉堡附近。
矿物资源
淳化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,地貌处在鄂尔多斯地面南缘褶皱带上,地质构造比较单一,地质时期地壳活动不强烈,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隆起和下沉,成为矿藏生成的主要环境,地质自北而南为陕甘宁盆地,出露地层为中生三叠系,侏罗系,奥陶系。在漫长的地壳演化中,以沉积性矿床为主要形成了以煤炭、油页岩为主的能源矿产资源;以陶土、高岭石、伊利石、石灰石、矿泉水、腐植酸肥料煤、大理石为主的非金属矿资源,以铁矿石为主的金属矿产资源,以石英砂岩、白云岩及砂、石、粘土为主的其他资源。这些矿产资源储量除石灰石储量曾普查推断储量外,其余均为区域矿产资源的调查,需进一步勘探或出让探矿权和开采权开发利用。
经济发展
综合简介
2010年,淳化县生产总值完成32.2亿元,较“十五”末增长111.6%,年均增长16.2%;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85万元,年均增长26.4%;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.5亿元,年均增长34.7%;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.6亿元,年均增长16.2%;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6元,较“十五”末增收2772元,年均增长21.3%。
农业经济
考古表明,距今约六、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,淳化县境内即有了原始农业。其后至今,生产关系经历了原始、奴隶、封建、社会主义公有制4种形式。旧的生产关系长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,致使生产条件落后,耕作技术陈旧,1949年亩产仅47.9公斤,人均占有粮食596.25公斤。
1996年粮食亩产提高到142.5公斤,在面积减少近10万亩的情况下,总产达7.29万吨,比1949年增加109.94%。农业总产值达33114万元,比1949年增加37.1倍。
2007年淳化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54948万元,同比增长30.8%,完成年计划的120.8%。其中农业完成产值117674万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75.9%;林业完成产值4394万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2.8%;畜牧业完成产值28090万元,占农业总产值18.1%;渔业完成产值54万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0.03%;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4736万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3.1%。
工业经济
出土文物表明,新石器时代,淳化县即出现原始手工业。秦汉时期,砖瓦、制陶在全县已很普遍。明代以后,境内始有零星人力采煤,土纺、土织遍及乡村,酿酒、榨油、铁匠、木匠、石匠等手工业亦有发展。清代,民间手工业匠辅、作坊已有规模。
民国年间,私营手工业较前发展。1934~1945年,赤水、淳耀县曾兴办过一些工业,但只经历短暂的时间而停业或迁往外地。
建国初期,全县手工业发展较快,1956,年较有规模的均并入集体性质的手工业合作社。1958年,出现“办厂热”,但收效不大。60~70年代,工业发展缓慢。1973年,全县始通高压电。此后,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县办、乡镇工业发展迅速。
至1986年,建成机械、建材、煤炭、造纸、食品等门类的工业企业667家,实现工业总产值1682万元(不变价)。1993年,发展到871家,实现工业总产值7597万元(不变价)。1993年后,县办工业和乡镇所属工业企业发展减慢,但个体企业迅猛发展。至1996年,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968家,从业人员6542人,实现工业总产值1.15亿元(不变价)。其中县办工业23家,总产值2356.4万元,实现税利196.15万元;乡镇工业945家,总产值7226.5万元;手工业总产值3923.1万元。
工业生产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,以当地充足的农副产品为原料,大力组织生产,200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119000万元,是1978年526.9万元的226倍,年均增长19.8%;实现工业增加值34100万元,是1978年169.4万元的201倍。
社会事业
2014年民生投入达到9.8亿元,占财政支出的84.8%,投资7.5亿元的20件为民实事基本完成。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体竣工,“12345”一号通便民服务热线开通运行,镇村便民服务站(点)实现全覆盖,村民事务干部代办制度全面推行,群众办事更加方便。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450套、竣工915套。教育“双高双普”扎实推进,新建改造校舍1.87万平方米,高考二本上线人数实现“八连增”。公立医院“先看病、后付费”诊疗模式全面推行,医疗救助“一站式”服务覆盖全县,开工建设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,建成疾控中心实验综合楼、3镇卫生院住院楼、1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,以及官庄、十里塬敬老院和5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,“五保户”和“三无”人员实现全额救助,低保救助比例提高到65%,发放城乡低保和各类救助资金6546万元。公开招聘各类人才52名,新增城镇就业1464人。政府购买文化演出100场(次),安装广播电视“户户通”3100套,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30个、文体广场15个、农家数字书屋10个。成功挖掘推广淳化太极螳螂拳,广场文化活动得到社会赞誉。建设标准化放心粮油店5个、直销点7个,在县城布局放心早餐便民供应点5个,城区市民和学生吃上了安全营养的放心早餐。[6]
教育事业
宋大观二年(1108),县有学署。元至明、清有塾、馆。清顺治时建社学。康熙年间办义学。乾隆时设书院。县设教谕、训导掌管学政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废科举、兴学堂;县设劝学所。次年,云阳书院改设县立高等小学堂。是年设劝学所,辅理教育行政。宣统元年(1909)遂建初等小学堂。
民国3年(1914),改学堂为学校。民国8年(1919),陕西靖国军司令部参议于鹤九回故乡改造乡学,振兴教育,创建方里模范高等小学,启新教育之先河。14年(1925),县设教育局。24年(1935),润镇高等小学成立。至此,县有高等小学3所,保立小学18所,保小分校30所,村立小学43所,在校学生1021人。30年(1941),淳化县创办第一所中学。1949年底,淳化县有学校172所,在校学生5387人。全县文盲占总人口的65%。
建国后,1958年贯彻“两条腿走路”的方针,大兴民办学校,是年始设高中。1965年推行“两种教育”制度,全县普遍开办耕读小学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教育受到严重摧残和干扰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拨乱反正,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。废除“窑洞小学”,改善办学条件,实施六年义务教育,儿童入学率达到90%以上。1985年获省人民政府《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》。1994年起,实施“两基”(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),计划在1994~1998年,分五步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达标。自此,全县各级党政组织狠抓校舍建设和内部配套,成效显著。至1996年底,淳化县有学校430所,是1949年的2.5倍;在校学生3.2万人,是1949年的6倍多。农民教育脱盲率达到88.6%。
2007年淳化县完成危房改造18111平方米,争取中省危改投资817万元,实施改造项目16个。全年共撤并小学19所,新建学校15所,淳化县小学总数下降至156所,普通中学19所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61人,小学专任教师1334人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531人,其中女生8996人。小学在校学生30531人,其中女生14403人。职教招生1335人,全年培训实用技术人才1.8万人次。学龄儿童入学率99.8%,其中女童入学率99.9%。小学、初中入学率为100%,初中流失率为0.5%,小学无流失。高中升学率40.7%。为完成“两基”验收共投资1461.1万元,砖砌围墙4624米,添置图书64000册,补充体、音、美器材1800件。投入资金30万元,建成淳化教育网站,61所学校接入互联网,32所学校设计了网页。
交通运输
211国道穿境而过,境内有县道4条,全长120.35公里,乡道10条,156.78公里。方(里)胡(家庙)路、铁(王)十(里塬)路横贯县内8乡,乡村公路贯通全县。建成了安(子哇)照(金)路、固(贤)小(丘)路、官(庄)黄(甫)龙(高)路,打开了淳化县的四大门,实现了县乡公路网络化,通外公路联网化,乡村公路砂石化的目标。
咸旬高速公路于2014年12月3日正式通车,淳化段 经石桥乡、大店乡至淳化县城,沿县城西北升坡上塬,经润镇、十里塬乡、胡家庙乡,北接旬邑县土桥镇。咸旬高速的通车打破了淳化不通高速的历史,使原来淳化到西安四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半小时,大大的方便的市民的出行及城市化进程。
旅游资源
仲山生态森林公园
仲山生态森林公园距县城西南4公里,为淳化、径阳两县天然分界,主峰钻天岭高1600米。东有嵯峨山,西为九峻山,此山居中、序为二、因此称仲山。此山峰恋叠翠,幽林穿谷,杂果丰盛,中草药繁多,野生动物可观,怪石嶙峋,异态秀出,原始山林氛围浓郁,为渭北寻幽探奇的天然生态家苑。
爷台山红色旅游景区
爷台山位于淳化县固贤、方里、南村三乡交界处,海拨1313米。山势雄伟,岭野茫茫。解放战争时期,以天然屏障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前哨阵地,震惊中外的爷台山反击战就发生在这里。
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旅游景区,总面积15平方公里。被国际友人誉为“悬在空中的花篮”、“渭北黄土高原的绿色明珠”。该景区已逐步形成三个功能区“红色教育区、模拟式战区、休闲服务区”,并逐步建成“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”。
金川湾唐刻经石窟
唐刻经石窟位于石桥乡金川湾村西,冶峪河南岸山岩中。洞窟坐南向北,依崖凿窟,窟外石崖剥蚀,裂石欲坠。窟高约两层楼房,内室地面略呈方形。
石窟内壁原有半圆雕坐佛像一尊,十年动乱中佛头被打碎,佛身裂为块状。其两侧原有胁侍像,现仅留残迹。坐佛有舟形背光,其顶有浮雕小佛像7尊,现已残缺不全。
窟内东西两壁刻满经文,字径1.5厘米。存经可辨认的有: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、七阶佛名经、如来示教胜军王经、妙法莲华经、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序品等。以残存字痕计算,两壁刻写之经文共约9万字,经文刻在易风化的细砂岩上,部分已脱落难辩。
淳化烈士陵园
淳化烈士陵园,坐落在县城东北1公里处的龙屋村旁。园内苍松翠竹,郁郁葱葱,花艳草碧,亭台辉映。为革命光荣牺牲的73位烈士长眠在这里。1995年春,淳化烈士陵园被中共咸阳市委、咸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地方特产
苹果
优越的自然条件,使淳化生产的各种水果自古就有“淳化水果胜仙桃”的美誉。淳化苹果现有红富士、澳洲青苹、新红星、皇家嘎拉、秦冠等九个名优品种。
淳化苹果培育始于70年代中期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,成为淳化县富民的支柱产业。 1991年末,淳化县栽植面积10万亩,总产2.3万吨,收入3600万元,果农占淳化县农户75%以上。现有以矮化新红星,红富士,秦冠、王林等为主的优质苹果21万亩,1994年产果2亿余斤。
金丝密枣
选用大枣、马枣、圆枣和白沙糖精制。肉质丰厚,浸糖透彻,外表划纹清晰,呈琥珀色半透明。与杏脯同为县果酒厂的支柱产品。年出口20多吨,主要销往香港。
杏脯
以优质梅杏、葫芦杏、白砂糖为原料精制。成品色泽鲜亮呈半透明状,肉质丰厚,果味浓香。含有氨基酸、糖类、维生素C等多种成份。以其独特的色泽和美味赢得外商赞誉,销往香港,日本和东南亚各国。1987年评为市优质产品。年出口量占全省出口量99%以上。
沙棘酱
淳化县地北部甘泉山系及南部仲山,沙棘资源丰富。入秋遍山沙棘枸红,圆珠晶莹,含津欲滴。1985年始用沙棘试制成沙棘原汁、沙棘晶、沙棘油和沙棘饮料。淳化县生产的沙棘酱。1987年被林业部、水利、电力部评为优质产品。1988,1989年被外贸部指定为出口产品。
著名人物
宣秉(?~30),字巨公,东汉初冯翊云阳(即今淳化县)人。少年时颇有节操,名显“三辅”。
董贤(前23~前1),字圣卿,西汉哀帝(刘欣)宠臣,左冯翊云阳(今淳化县)人。
杨显(1900~1975),字耀亭,夕阳村人。黄埔军校一期学员,中将军衔。曾任蒋介石侍卫官,国民党陕西省保安司令部第一团上校团长,国民党军二十七师师长,后调入甘肃任第九十一军副军长。
任和平(1891~1971),号任六,东奉岭寺人。幼入私塾,性豁达。精通外科,善治疮、淋、梅毒等症,富有怜恤之心,治愈患者数万以上,被群众誉为“神医”。
张积家(1900~1981),程家堡村人。1934年4月参加革命,193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建国后,历任耀县民政科长,淳化县县长,三原县政协副主席等职。
王保仙(1927~1999),西奉岭寺村人。1944年参加革命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陕西省商业厅副厅长、党组成员。
获得荣誉
2003年获国家绿色无公害苹果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。
淳化县被评为“2007年冬季果树大改形全市第一名”。
2007年被国家评为“中国苹果20强县(市)”和“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”国家级荣誉称号。
淳化县
2008年淳化县被评为“中国苹果之乡”。
搜狗百科 - 搜狗首页 - 免责声明 - 隐